苏格拉底主张培养什么样的人(苏格拉底精英教育)

来美国之前,我就听说哈佛、耶鲁的很多教授经常说本科生比研究生聪明。为什么?在我看来,本科生没有接受太多的专业培训。无论是提问还是讨论,都是直接基于生活经验,不受学科束缚,因此更具原创性。研究生接受了更多的专业训练后,更容易为了知识而学习

来美国之前,我就听说哈佛、耶鲁的很多教授经常说本科生比研究生聪明。为什么?在我看来,本科生没有接受太多的专业培训。无论是提问还是讨论,都是直接基于生活经验,不受学科束缚,因此更具原创性。研究生接受了更多的专业训练后,更容易为了知识而学习,更容易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问题和讨论。但专业只是一些专家对现实的简单分类。生命中的许多生灵都被错过了。一个学者最珍惜的是,他可以直接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捡起自己专业分类中遗漏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科生的问题和观点更加“原创”、未经雕琢;研究生对自己的专业操心太多,原创性被学科驯服,思想被别人困住,说的话太有文化,不再那么“朝气”、有活力。

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当苏格拉底讨论如何培养统治精英时,他的出发点其实是如何训练狗!好狗对敌人凶猛,对主人温柔。如何在城邦守护者身上培养出如此矛盾的品质?他提出音乐、诗歌、体育的训练:前者使人温柔、优雅,后者使人坚强、凶猛。你能想象在我们某所名牌大学教育系的讨论课上,那些通过一级考试的博士们在讨论培养精英的问题时会遵循训狗的规则和理性吗?这种方法属于哪个学科?在我们看来,这可能根本就是“农民意识”和无知,是一顶把人贬为动物的老帽子。然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独创性就在于这种“粗犷”的能量。如果我们过于拘泥于学科,人类这种原始的“粗糙”能量就会消失,创造的冲动就会被文化所驯服。也正是基于这个立场,我认为专业主义可能会损害学者的原创性。大学教授需要时不时地放下专业,脱掉学者的外衣,写一切,思考一切,赤裸裸、率直地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粗”而不“粗”、“深”而不“晦”的思想品格。

苏格拉底主张培养什么样的人(苏格拉底精英教育)

以上是鱼龙混杂,不过是片面的个人经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大学的现实。在我的书《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中,我更详细地讨论了它。我希望读者能够将其与中国大学的实际进行比较,看看我们缺少什么。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从研讨班走出来,进入社会的学生立刻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贡献出别人没有的东西。因为他每天在课堂上练习这些技能。参加了四年的大型讲座,我很容易对社会感到茫然,因为我在学校很少主动发言,很少独立解决任何问题,甚至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实话,我很难想象我在研讨课上的几个“致胜策略”能在北大的课堂上得到启发。

在中国留学的时候,我总担心自己没受过教育,什么都不懂。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我总是担心自己没有想法,没有能力去激励别人。一年后,你发现自己学到的死知识似乎很有限。但整个环境迫使你去创造、去冒险、去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讨论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智慧。如果你不能说一些有趣的话,你就会立即被排挤,变得无足轻重。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人的个人进取心一定是非常强的。这种大学其实是一种文化,不在乎你懂什么,而是刺激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无论你捡到什么都会引起轰动。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精神,也是现代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与我们从小就推崇的传统背道而驰,也是对当今中国大学整个既得利益集团的挑战。没有这种精神,中国就不会有一流大学,中国也难以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