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其一大特点是“方向性”,即嫉妒是有条件的,只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并且是针对某一对象的。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在某些方面超越我们的人都会嫉妒。如果一个运动员获得了世界冠军,或者一个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只会羡慕,不会嫉妒。
人类的嫉妒心是在什么范围内产生的,又是针对什么对象的呢?一般来说,嫉妒最容易发生在地位相似、相互理解、在同一单位工作、同一代人之间。因为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利益联系,是直接的竞争对手。
比如张三和李四年龄几乎相仿,而且都是同一单位的同级同事。如果张三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很容易引起李四的嫉妒,因为他们都是升职的直接竞争对手。向上晋升时“僧多米少”的情况越来越突出,而张三的表现意味着李四的晋升愿望永远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常说“通勤者为敌”、“文人相轻”,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嫉妒是一种比仇恨更强烈的不良心理。这是精神空虚、无能的表现。我们对“嫉妒的方向性”这一不良心理现象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即找到我们有时感到嫉妒的原因,并找到克服的方法。俗话说:“望深渊之鱼,不如退而结网”。当别人有成就的时候,最好的策略不是诽谤或中伤别人,而是提出自己的一些东西,用自己的成就与别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