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在这里的意思是精于干活、精于干活、精于技艺。一个人的书法变老,说明在长期的书法实践过程中,书法艺术与人的性格、情感同步完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健康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品格和情感的完善指的是心理健康,所以古今书法家都长寿。唐代欧阳询活了85岁,虞世南活了81岁,刘公权活了88岁;明代文征明活了90岁,董其昌活了82岁;近代的苏菊仙、孙墨佛等都活了数百岁。年及以上。从字面上来说,孙国廷老师所说的就是书法的分布格局。初学书法的人在分布图案上常常有刻意刻画的痕迹。刚开始的时候,我尽量写得规矩、中间隔,不敢一笔划得太远;后来,我努力追求险奇、陡起、陡落,以求打破格局的束缚。但无论公平还是危险,对雕塑的刻意追求一定是不自然的。书如人,书法的雕刻表达了人心态的不自然。中国人非常重视“中庸之道”的理念。任何低于或高于的值都不是平均值。俗话说:“不偏者谓之中,不易者谓中庸;中庸者为天下正道,中庸者为天下之则”。这个境界只有通过渗透才能达到。
分析初学者书法分布格局的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我们在谈论书法与长寿的关系时,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书法三练”,即练气、练气功、练心。例如,书法中的十六字诀要求“头正身正,臂宽足稳,肘垂肩松,指有力掌。”空”,含有练气、气功的意思。初学者掌握十六字口诀非常困难,因此写起来非常困难,而且很难避免错误。如果你能通过长期的书法练习而习惯了,你就会精力充沛,用笔自如,有章可循。偏离自然的现象可以消除,你的身体也会健康。我想这应该就是老人和书的意义。
不过,我觉得孙国庭的“人书皆老”更注重修炼心性。书法的不完善和过分,本质上是人们思想的偏差,即不正当的杂念。要想听懂会议,就必须做到心静,排除杂念。排除杂念的问题不能用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应该说,最高境界就是达到连“我在写”的“我”都不存在的地步,从而使自我与书法融为一体。我就是书,书就是我。大多数人刚开始学习书法时,主要是以写书法为主。这时的他们也是“无私”的,因为他们的眼里、心里只有别人的书法,努力写出和别人的书法相似的东西,根本就没有“自我”;当他们到达这一步时,你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自己的风格,努力写出与别人不同的东西。这种自觉的追求就是“拥有自己”;当你成为一名有经验的书法家时,你不需要刻意追求,你的风格就会自然而然,可以运用自如。火清心静,又是另一种境界。
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确实很难,但是也可以说并不难。说难,是指在书法过程中任何个人的追求都应该被视为自私的杂念。例如,书法初学者写完后经常会问别人自己写的字是否像这样。如果他们说“喜欢”,他们会很高兴;如果他们说“看起来不像”,他们会感到沮丧。这是自私思想的表现。也有很多人为了延年益寿而练习书法。把延年益寿作为练书法的目的,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有人喜欢听别人的赞美。当别人说自己写得好时,他们会高兴;当别人说自己写得不好时,他们会生气。也有一些人沉迷于名利,畏惧优越感,热衷于办展览、出售字画,浑身充满了铜臭味。这些都是错误的心态,应该摒弃。
说不难,就是说只要你在书法上不出手,那就是最高境界了。中老年人练书法不是为了成为大师,所以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不管文笔看起来像不像,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自然流淌,所以陶陶然很享受。至于练书法是为了延年益寿,这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大多数中老年人刚练书法时的真实心态,就像习练书法艺术时先写书法一样。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人们把书法当作一种负担,把日常的书法练习当作一项任务、一种例行公事,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思想。但只要你能避开名利名声,你就会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逐渐享受到书法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变束缚为开放,逐渐让全身心沉浸在书法中。书法艺术。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自觉地追求长寿,长寿的功德自然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