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胜利,博士心理健康与精神病学博士,哈佛医学院社会医学系和罗切斯特大学精神病学系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所主治医师、副研究员。
心理咨询是帮助当事人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很多人认为只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心理咨询一般针对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水平的心理问题。普通人的苦恼也反映出心理健康不够的因素。如果积累过多,难免会出现心理障碍。
在西方,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你的性格,你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当家庭关系出现问题时,可以找家庭心理治疗师。如果有困难,可以去心理咨询。你不必等到你极度苦恼,甚至需要暂时休学或出差才去弥补。
我们先通过发生在美国心理学家托迪夫人身上的一个例子来了解心理咨询。有一次,托迪和儿媳带着6岁的孙女去商场。一路上,她和儿媳妇说话,没有理睬孙女。逛到一半,小女孩开始发脾气,指着玩具店要一辆滑板车。儿媳妇不肯买,说家里已经有了,再买就浪费了。劝说无效,小女孩就哭了起来。儿媳妇见状,愤怒地跑开,留下托迪和小女孩当场。托迪对小女孩说:“你看,你妈妈说你不能买,我不能不尊重她的意愿,你得问问商店是否可以免费送我们一辆踏板车。”小女孩同意了,托迪就带着小女孩进了玩具店,问老板能不能送给我们。滑板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托迪对小女孩说:“这个不行,我们试试另一个吧。”反反复复,当问及第八店的情况时,小女孩不再哭了,平静地说:“奶奶,我不要滑板车了,我们走吧。”其实小女孩是想向大人求助。滑板车可以引起大人的注意。她哭完后,托迪向她“讨要”玩具车的行为正好满足了她的需要,于是她停止了哭泣。事实上,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满足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的过程。如果大部分心理需要得到了比较好的满足,就不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进一步纠正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人们在寻求心理治疗时,难免会关注其效果。事实上,心理治疗的关键在于心理治疗关系,即治疗师能否与来访者形成良性互动。它要求治疗师关心但不批评,协助而不接管,不带偏见地为来访者的心理成长提供建设性的帮助。这种心理治疗关系的形成,要求心理咨询师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掌握一项基本技能——“共情”。这就要求帮助者能够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考虑问题,而不是局限于当事人的思维模式。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停留在“热情”的层面。这时,如果短期的努力无法帮助患者,热情就会消退;有时会转化为“同情”,这两者都不利于心理治疗的进展。
因此,应该用专业的心理治疗态度与患者建立基本关系,帮助患者前进。例如,有的患者说:“我妈妈太烦人了,总是唠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听完病人的诉说后,会不带批评或偏见地重构病人的话:“通过你的谈话,我想你特别希望得到慷慨的母爱,是这样吗?”患者几乎总是说“那是真的”。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获得母爱,让治疗关系更进一步。
然而,心理治疗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咨询师。业内普遍认为,70%的治疗效果来自于客户意愿和行动的改变。因此,找到合适的咨询师和治疗师,进行接触和谈判,并在后续的互动中建立积极的关系,是取得有效结果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只有将临床中获得的感悟落实到生活中,才能有效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逐步摆脱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