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主观上,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摆脱成人的监督。他们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作“孩子”,并要求他们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为了表明自己“非凡”,他们往往对一切都持批评态度。正是因为他们感觉或担心外界忽视了他们的独立存在,所以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建立“自我”与外界的对立。客观地说,教育者的不守信用,教育手段、方法、地点不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
造成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主观上,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摆脱成人的监督。他们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作“孩子”,并要求他们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为了表明自己“非凡”,他们往往对一切都持批评态度。正是因为他们感觉或担心外界忽视了他们的独立存在,所以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建立“自我”与外界的对立。
客观地说,教育者的不守信用,教育手段、方法、地点不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产生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好奇心。比如,一些不正之风的文艺作品越是受到批评,人们就越想看,并且想方设法地去拿、快看。这些都是出于好奇。
二是对立情绪。无论你如何苦口婆心、滔滔不绝,他都无动于衷,认为你虚伪、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需求。孩子们想要得到不易获得的东西;他们想要接触那些无法接触到的事物;他们想知道那些不被允许知道的事情。这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孩子理性程度较低,所以这种欲望比较强烈。
家长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一方面是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变化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父母的管教方式造成的。但为什么一些家长的管教方式会引起青少年的反感呢?这也需要从社会文化的变迁中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
1、社会文化的变迁,使得父母在文化知识的拥有方面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绝对权威。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父母是家庭中最有尊严、最不可侵犯的权威。在长期的演变中,“君臣、父子”、“父为子”等传统观念日积月累,成为人们的心理文化刻板印象。
但在现代社会,父母的权威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动摇。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父母不再是孩子知识的主要传递者。随着科技和现代传媒的发展,这一代年轻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明显增多,视野也更加开阔。特别是青少年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削弱了成年人在青少年世界中的权威地位。争夺控制权与摆脱控制权将成为两代人冲突的焦点。
(2)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方面往往优于父母。年轻人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快,学起来用起来无忧无虑;而家长们不仅他们现有的一些知识和经验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而且他们也在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也往往比青少年慢半拍。
(3)多种文化“隐喻”方式在家庭中并存。我们的祖父母年轻时学到的东西可以受用一生;我们的父母年轻时所学到的东西可能可以受用半辈子,但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所学到的东西却只够一生。一生的/4或1/3。因此,有社会学家说,我们正在进入成年人和青少年相互学习的“同喻文化”时代。家庭中的单亲后代必须向长辈学习才能生存的“前喻文化”模式已不复存在。而且,长辈向晚辈学习文化的“后喻文化”模式也时有发生。“拟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知识传播模式的存在也削弱了父母的权威地位。
2、社会文化变迁,带来两代人价值观差异更加明显;文化失衡,甚至某些方面的社会行为标准异常,带来了观念、态度、规范的冲突。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当今的父母一方面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处理亲子关系时不可避免地有意无意地贯彻旧有的价值标准;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避免现有社会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其本身的概念往往存在不连续甚至矛盾的差异。由于现代孩子较少或不受历史包袱的影响,他们在面对现实社会时大多有更实际的看法。代际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当前最为突出。而且,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未来难以预测;在一个一切多元化、多标准、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青少年很难建立自己的信仰。很难预测未来,不知道住在哪里,也很难判断什么是值得信赖的。父母常常对此感到困惑,更不用说能够为青少年提供有说服力的指导了。
3、核心家庭和青少年亚文化的出现,使得青少年的社会化更多地受到同龄群体的影响。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的社会化有三条线:一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纵向影响,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斜向影响,三是同伴之间的横向影响。在核心家庭中,缺乏兄弟。姐妹对角线的影响,使得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情感支持相对较少,精神上也相对较早地独立。这种精神上的独立使得孩子们在很多方面寻求摆脱父母。影响。随着同龄群体的出现乃至青少年亚文化的形成,青少年寻求同龄群体或组织更多情感上的认可和支持,以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其中一些青少年一方面试图强迫自己接受父母的想法,另一方面又寻求尊重同龄群体或组织的规范,希望被同辈群体或组织所接受。他们的同龄人。但是,尽管意图良好,但同时考虑两者往往会产生不良结果。大多数努力的结果是,他们宁愿遭受父母的不理解,也不愿遭受同龄人的冷眼、冷言甚至拒绝,因为被同龄人瞧不起、孤立的感觉很难受。
4、社会文化变迁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角色扮演与角色期望之间的冲突。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受到各种电视、电影、网络文化和舆论的影响,所以他们对父母的角色有自己理想的标准:引导但不苛求;爱但不干涉;愿意提供必要的帮助。对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时提出警告;尊重他们的利益和选择;接受他们的同学和朋友;以最大的兴趣参与他们的游戏和活动;把孩子的想法放在第一位;以公平合理的态度对待孩子;随时做好准备,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等。希望父母避免:不公平的惩罚、不当的批评和过度的保护;烦人的提醒,总以为自己的孩子还小;当他们犯错时,唠叨他们;他吹嘘自己的成就;他从来不平静地听孩子们说话;他总是以怀疑和敌意对待孩子们的朋友;他整天抱怨家务事太多,孩子不懂事,总喜欢在孩子面前说话。他们的孩子有多优秀等等。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在他们心目中的角色是:有知识、有礼貌,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勤奋好学,学习上进;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或者在家族门楣上发光发热;有时,父母甚至认为自己从没来过。实现的理想转化为对孩子角色的期望,比如上大学或者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文化变迁是青少年逆反心理、亲子关系不和谐甚至冲突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反思过去形成的认识和做法,审视当下社会文化的变迁,思考新转型时期的亲子关系。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和方式思考问题,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从社会化进程的要求、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待。我们不仅要看到青少年心理发展和行为上的缺陷,更要看到他们的不足。教育的进步、主流和发展方向,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改善和和谐亲子关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