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让孩子伤心的4种行为是什么(父母最让孩子伤心的4种行为有哪些)

家就像冬夜的一盏窗灯等待着游子。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更是令人心旷神怡。然而,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和培养。然而,一些不经意的疏忽,可能会让家成为孩子们心碎的地方。问题一父母意见不一致,孩子回避《红楼梦》《百事不善被打》一集中,贾政正在教育宝...

家就像冬夜的一盏窗灯等待着游子。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更是令人心旷神怡。然而,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和培养。然而,一些不经意的疏忽,可能会让家成为孩子们心碎的地方。

问题一

父母最让孩子伤心的4种行为是什么(父母最让孩子伤心的4种行为有哪些)

父母意见不一致,孩子回避

《红楼梦》《百事不善被打》一集中,贾政正在教育宝玉,“打他”。王女士闻讯上前制止,并威胁说:“我既然要掐死他,那就拿根绳子掐死我,再掐死他。”这个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当今的生活中却并不罕见。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方“坏事”,另一方“坏事”的情况。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杨福德在接受采访时,非常担心这种教养方式存在的隐患。

“今天早上,我刚刚治疗了一个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的小女孩。”杨福德告诉记者,女孩正在上初中。母亲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而父亲则习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这个角色总是为她说好话。但最近,孩子却表示不愿意去上学。

“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态度很容易让孩子依赖他人、喜欢逃避,甚至形成回避型人格。”杨福德说。人从小就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一方惩罚他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求庇护。这时候,如果对方出面与爱人“唱一出不同的戏”,那就正中孩子的下怀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即使我犯了错误,总会有人帮助我。“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规避困难或者依赖别人,做错事就会为自己找借口,没有责任感。”杨福德说道。

此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李新英也指出,父母的差异也可能影响孩子自控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控能力在幼儿时期就开始萌芽。例如,当孩子有剩饭时,如果父母反复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尝试把剩饭吃完。这个不断调整不适当行为和促进正确行为的过程发展了自我控制力。相反,如果父母经常有不同意见,这种能力自然就不会发展。

尽管缩小教养方式的差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小小的改变却可以给父母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首先,要在心理上冲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让妻子或丈夫充满信心地管教孩子,相信对方和你一样,都是有道理的。其次,如果短时间内无法达成共识,就不要公开与孩子对抗。你可以在别人教孩子的时候出去散步。当夫妻俩单独相处时,与爱人争吵还为时不晚。第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一起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用“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恰当的行为。

问题2

互相抱怨会让孩子感到自卑

“你为什么是个母亲?你看不出来你的孩子总是跟一群流氓鬼混吗?”赵明的父亲大声喊道。“你就知道怎么议论我,你不是没有作为父亲的责任吗?你什么都不在乎,现在还怪罪我!”妈妈也不甘示弱,反驳道。

赵明却是直勾勾地盯着电视。对于他来说,这样的场景已经不再陌生。妈妈看到赵明的样子,就生气了,骂他:“你不争气!都是你惹的祸!”赵明关掉电视,大喊“你不负责任”、“都是你”。“都是你的错”,然后他们就关上门走了出去……

杨福德说,自卑是出生在此类家庭的孩子最常见的心理特征。最坏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他们误入歧途。人生在世,谁都不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小孩子。在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犯错误才能成长。然而,有些父母,像赵明的父母一样,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互相指责,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有些家长难免会一起批评孩子。”杨福德指出,孩子的心态比较脆弱、敏感。当他们看到父母因为自己而吵架时,很容易产生“都是因为我”的想法。如果他们不断地责怪自己,就会不自觉地放大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文不值,感到羞耻。一种无奈和无助的感觉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抑郁、自卑。“反正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就让它成为现实吧。”杨福德说,自卑滋生了自卑、自暴自弃的情绪,从而导致“破罐子破摔”,让一些孩子变成了不良少年。

这种教养方式可以说是最不负责任的。杨福德建议,家长应该做一次彻底的反省。“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是更有效的方法。”杨福德表示,家长不要急于向对方找原因,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即仔细思考孩子最近做了什么,分析为什么这么做。然后,与孩子好好谈谈,询问他们的真实想法。例如,赵明的父母可以从“他们最近和哪些朋友一起出去玩?”、“他们彼此之间比以前的朋友更友好吗?”等等,来判断孩子是否真的如你想象的那样交到了坏朋友。最后,你需要反思自己,与爱人交流想法,但不要过多责怪对方或自己。

问题三

父母宠爱,孩子纵容

古时候,有一个人,从小就专横跋扈,但他的父母却从来没有约束过他。结果,他死后被以谋杀罪判处死刑。行刑前,他提议再次吸吮母亲的乳头。没想到,母亲掀开衣服后,他用力咬掉了母亲的乳头,大声哭道:“如果你早点管教我,我今天怎么会死呢!”

这个故事看似极端,但却让人们看清了溺爱的危害。杨福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味的溺爱,轻则让孩子缺乏独立主见,不善于与人沟通,无法应对危机;最坏的情况是,它会导致孩子过度溺爱。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为孩子做一切事情。“有很多事情可以帮助孩子们保持卫生,比如上学。”杨福德说,这些事情虽然不大,但很容易让孩子觉得什么事都可以向父母要,甚至推给父母,让他们养成事事不做的习惯。习惯用脑子而不是有自己的主见。这些孩子一旦进入社会,就会认为周围的人都应该照顾自己,这就会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更严重的是,因为习惯了被人关心,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极其脆弱。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控力有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往往只注重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规则。比如,如果家长不限制孩子在幼儿园独占玩具的行为,孩子一次次成功后就会意识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将来很可能会变得专横跋扈、肆无忌惮。

想要改变溺爱的父母,其实没那么容易。杨福德说,可以提醒家长的是“不要情绪化”。家长要尽量“狠下心”,多次拒绝孩子过分的要求,并惩罚孩子的不当行为,让孩子和家长都养成“奖罚分明”的习惯。

问题4

一紧一松,孩子走向极端

父母心情好的时候,会把孩子宠得要死;但一旦心情不好,孩子看到他们就会觉得不舒服,难免会骂骂咧咧。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看来,上紧下松的家庭教养方式确实不好。

“很多人认为严格的教养方式不好。事实上,父母有时严格、有时宽松的做法更加有害。”郑毅分析,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对孩子的严格管教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学会遵守既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然而,规则的收紧和放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孩子的人格缺陷。

对此,北京安定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梁月珠解释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做什么,孩子就跟着做什么。父母情绪的起伏直接影响到孩子,会让孩子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产后,她们的情绪也会波动,忽冷忽热。轻则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重则可能发展成边缘型人格,即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

梁月珠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我建议这样的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外面受到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到合适的方式解决,比如找人倾诉、锻炼身体、转移注意力等,找心理咨询师学习情绪控制更有效。退一步讲,如果父母心情不好,孩子闹事,那么教育就应该针对问题而不是针对人。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而是教会他们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