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怎么理解)

自埃里克森提出自我认同概念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主动获得自我认同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一概念和理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等方面...

自埃里克森提出自我认同概念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主动获得自我认同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一概念和理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等方面。迄今为止,国外对自我认同的研究已经系统研究了近40年,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领域和极其丰富的文献,包括自我认同的内容、过程、结构、功能、形成和发展、基础研究等。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等问题,以及自我认同和人格、认知、社会环境、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变量的相关研究。它还包括对自我认同的跨文化研究,研究对象也从青少年转向了成年人。延长。然而,中国的自我认同研究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讨论和研究仅停留在对埃里克森或哈西亚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的介绍和评价,而没有相关的自我同一性实证研究。更缺乏的是。

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格发展为主线的自我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将生命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完成。这些任务是由成熟度、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期望之间不断发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他说这被称为“心理和社会危机”。

心理学中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怎么理解)

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面临的危机是身份与身份混乱。当个体进入青春期时,身体的成熟总是会破坏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同时也会因社会冲突和需求而变得困扰和混乱。青少年必须通过主动探索和亲身经历获得自我认同感,防止身份混乱。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隐含的、难以定义的概念。不同的理论家为定义这个概念做出了许多努力。但由于这一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差异,自我同一性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并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他本人从主观的、结构的、功能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历史的环境、意识和潜意识的角度或层面定义了自我认同。他概述了自我认同的几种不同含义,他提到:“在一个时期,它表明了一种对个人独特性的自觉意识;在另一个时期,它意味着潜意识里对个人性格连续性的追求;在另一个时期,它代表了自我综合的标准;此外,它还可以维持团队的理想和身份的内部一致性。”

近年来的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个体与社会在自我认同方面的结合。例如,克罗格明确地将自我同一性定义为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平衡。格罗特万、博斯马和贝尔宗斯基强调自我建构的身份概念。将身份视为个人与世界互动的结构或框架。我国一些研究者也对自我认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例如,台湾学者张春兴将“身份”译为“整合”,认为整合代表了人格成熟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是个体将当前的自我、生理特征、社会期望、过去的经历、现实环境、未来的希望等六个方面整合起来,组合成一个整体的人格结构,使个体能够理解“我是谁”。我?”和“我要去哪里?”“我不再对这个问题感到犹豫和迷失。

尽管各个理论家或学者从自我同一性所包含的不同要素以及它在生命的发展和努力中发挥的不同功能来定义这个概念,但基本上这些定义并不矛盾,而是许多它们强化、增强、补充和带出的。彼此的意义。

综上所述,自我认同是关于你是谁、你在社会中应该占据什么位置、你未来打算成为谁以及如何努力成为理想的人的一系列感受。这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含蓄而明确的回答。它是个体在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一些与自我发展相关的问题,如理想、事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反思。和选择。自我认同的相应建立,意味着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能够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根据社会的限制和需要,建立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并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未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反思,即自我认同需要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复杂混合,也需要自我与社会的融合。

自我认同是一种反映社会影响和自我建构的心理社会结构。这也是内在自我之间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它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一致关系的体现。也是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平衡。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适应性反映。这种身份结构通过认知和自我综合来组织和构建统一的整体自我。它在遇到新的经验和信息时不断地同化和适应,从而形成个体生活的参照系和关于自我的理论。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