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的费女士因骨折已去过3家医院就医。由于风险大、床位不足,医生都拒绝了家人的手术请求。在日常门诊中,一些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年人也普遍认为,每月到医院排长队开药很不方便。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年社会的城市。上海每五个居民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8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3.6%。
老年人看病为何这么难?本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现象
90岁老太太想做手术却屡遭拒绝
93岁的费老太太在雨中不慎摔倒,股骨颈骨折。家人赶紧将她送往一家大医院救治。医生紧急对症治疗后,建议家人转往另一家医院救治。“床太紧了,我们真的别无选择。”
家人又带费女士去了两家医院。医生们都认为,老妇年龄太大,手术风险加大,所以无法收治她入院。无奈之下,家人托熟人将老人送往解放军第455医院骨科。科主任亲自为他进行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下肢功能得以保留。
记者了解到,像费老太太这样的老人求医、奔波多家医院的情况并不少见。96岁的康老师患有前列腺肥大和直肠癌。他曾去过多家医院寻求治疗,但均因年龄太大、手术风险太大而被拒绝。最终,第八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在硬膜外麻醉下成功为老人进行了手术。
解放军第455医院骨科主任魏艳云认为,目前三级医院普遍人满为患,床位不足,不愿意冒高风险收治老年人手术。而二级医院的病人相对较少,有时还有一些空余床位。
“老百姓”写博客谈“老人看病难”
某地一位自称“普通人”的居民在博客上详细写下了自己陪80岁母亲看病的经历,引起不少网友共鸣。
“今天早上我陪妈妈去医院复查,10点到医院的时候,早上骨科没有预约,我跟挂号的护士解释道: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前天摔倒了,我的左手腕骨折了,今天进不去,就按照医生的指示来了。早上实在受不了下午的麻烦,你能照顾一下我吗?然而,我得到的答案是两个冰冷的字:“没有!”我又问是否有讨论,答案是:还是‘不!’我别无选择,只能接下午的电话。”
“已经快11点了,下午送妈妈回家看病已经来不及了。妈妈坐在轮椅上,被我和保姆推着,找了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坐了下来。”下午下来等待医生预约,从上午11点到下午3点,一共花了4个小时,他只见了我们不到十分钟,就送我们走了。妈妈想对医生说点什么,但下一个病人已经坐在了桌子旁的医生椅子上。”
“80多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四个多小时,因为牙齿不好,无法出去吃饭,中午只吃了一小块面包,真担心老人没病也会生病!”
调查
大医院忙碌,小医院冷暖不均。
在本市某医院门诊部,记者看到,一楼大厅的问诊台、挂号台人头攒动,其中老年人约占80%。在二楼收银处,一对居住宜山路的老夫妇向记者抱怨:“每次检查高血压、糖尿病等,都开药。每周一、周五上午9点以后,是用药高峰期。”弄清楚这个规律后,我们只好避开这两天。”
老年人看病难不仅体现在排队排长,还体现在住院时床位难找。许多大医院人满为患,不得不在走廊、电梯口等空旷空间增加尽可能多的床位,以容纳更多的病人。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一些中小医院患者相对较少,床位空置。造成这种供暖制冷不均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市民对大医院的过度依赖。
上海胸科医院急诊科主任蒋金奇教授认为,常见病的诊治有时更适合在二级医院,不仅环境更好,而且不浪费时间,“家庭床位”慢性病患者的新选择。
手术风险高或引发医患纠纷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肾内科主任舒芳教授认为,日常就诊的患者中70%~80%是银发老人,其中约一半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自行就医。
这些例子舒教授经常看到。例如,一些老年人最初只接受感冒、发烧等小病的治疗。医生给他们开了药,却突然发现老人患有心脏病。有些老人去检查时身体不太好。支撑不住摔倒……尤其是最近炎热的夏季天气,每次有老人独自赶到医院看病,医生自己都被吓到了。如果老人中暑或者突然摔倒,后果不堪设想。这种心态自然让医生对老人敬而远之,让老人看病确实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