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司机心理(地铁司机心理健康)

这是一位在地铁工作了30年的老司机。他今年49岁了,但看上去比同龄人要苍老很多。工友们开玩笑说:“看看田师傅多大了,就知道我们地铁司机有多辛苦了。”“别人说,你们说话怎么像在吵架一样?”田师傅说:“这是因为我们习惯在吵闹的环境下大声说话。”...

这是一位在地铁工作了30年的老司机。他今年49岁了,但看上去比同龄人要苍老很多。工友们开玩笑说:“看看田师傅多大了,就知道我们地铁司机有多辛苦了。”“别人说,你们说话怎么像在吵架一样?”田师傅说:“这是因为我们习惯在吵闹的环境下大声说话。”

听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课间休息时,田师傅给老同学打电话。他总是抱怨自己听不清楚,但当记者接听电话时,他却听得很清楚……田师傅告诉记者,在家看电视时,他把声音开到最小,因为只要我听到更大的噪音,我会感到惊慌和不舒服。

地铁司机心理(地铁司机心理健康)

出于安全考虑,地铁公司为司机规定了很多标准动作。例如,离开站台时,必须将右手食指指向出口灯,确认灯为绿灯,然后喊“绿灯退出”,然后才能启动地铁。田师傅是一位负责任的司机,每一站都会这样做。

这样,环线上一共有18个车站。他每跑一圈,就会按绿灯出站18次。按照每天跑8圈、每年工作300天计算,30年来,田师傅至少已开出站129.6万次。田师傅告诉记者,当他看到路上有红绿灯时,他会情不自禁地指着红绿灯说“绿灯出去”。

这一现象让王师傅傻眼了。1986年,王师傅从地铁技校毕业后就来到地铁工作。今年是他工作的第20个年头。王师傅的小儿子刚刚升入初一,刚刚参加的英语口语一级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儿子这么懂事,王爷自然高兴。尽管如此,他还是承认自己打过孩子。“有时候下班回到家,心里就会有一股不知名的火……”

田师傅和王师傅是地铁司机的两个典型例子。特殊的工作环境让我们担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北京市统计局投资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今年上半年,地铁客运量总计3.2亿人次。而且,地铁司机的工作环境也比较特殊。他们每天都要在黑暗的山洞里驾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与其他类似工作相比,他们更容易面临工作压力和倦怠。而且,地铁司机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在黑暗条件下工作很容易产生“禁闭反应”

“工作时,我只能看到线路和路灯,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我已经很久没见太阳了,有一天上班照镜子,脸都黄了。”

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目前,北京1号线和2号线均在地下。乘坐地铁绕环线行驶需要40多分钟。按每站停靠2分钟计算,环线共有18站。结果,大约90%的地铁司机都是独自在昏暗的山洞里度过的。发出微弱黄光的灯光和信号灯,洞壁上纠结的电线,以及下面的铁轨,都是洞内能看到的一切。

有司机自嘲说:没有光合作用,这么多年了,一点进步都没有!许多心理专家一致认为,在黑暗条件下工作很容易产生“禁闭反应”,表现为:一方面比常人更容易情绪低落、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缺乏耐心。脾气暴躁,说话做事都“急”。另一方面,他对外界事物失去了兴趣,情绪低落,缺乏激情。“类似的情况在军队和监狱中时常发生。”

普通人的工作是“朝九晚五”,但地铁司机的工作性质却是“阴阳颠倒”。在地铁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张大桌子,上面是2005年4月22日起实行的工作时间表。为了保证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公平,环线上的所有司机都被分成几个车队,一个个的编队。实行以车队为单位的轮班制。根据表上的信息,一个周期是96天,也就是说,在96天内,每个师傅的上班和下班时间都是不固定的。

“他们的职业闲暇比其他人来得更早。”资深心理健康从业者程曦解释道。在普通工作中,人们通常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懈怠,但像地铁司机这样的工作通常在一两年内就会面临这个问题。专业心理咨询师志然表示,人总是习惯一种习惯。不确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容易让人感觉没有归属感,就像开车不刹车一样,行为和情绪往往陷入一种紊乱和混乱。一种失控的状态,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无论恐惧强弱,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冲破人们心理健康的防线。

他们甚至梦想着无法停车。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害怕。

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规律。同事见面时,他们不会问任何其他事情。他们首先询问自己是在上班还是下班。如果下班了,他们会带着一点炫耀的味道大声说:“我们回家吧!”地铁司机的工作压力很大。我一天七八个小时压力很大。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和准点,公司规定地铁进站误差不能比标准时间早或晚一分钟。若有特殊原因,如高峰期,可以迟到,但无论如何不得提前进站。为此,当地铁即将进站时,师傅们必须提前在黑暗的山洞里查好时间,以确保准时到达。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