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温州民康医院发生的“精神病人逃亡事件”引发网友对精神病人的关注。半个月的时间,记者走访了温州多家精神科医院,走进一线医护人员的生活,对精神科治疗领域进行了调查。目前,困扰温州精神科治疗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医疗资源不足;另一个是很多人的社会偏见。
医护人员:精神病人其实很“可爱”
在民康医院一病区的一间大活动室内,记者看到有五十、六十名病人,病人中间坐着几位年轻的护士。记者的第一感觉是,病人这么多,护士这么少,会不会有安全问题?记者漫不经心地问身边的女护士:“每天和精神病人待在一起,你会感到害怕吗?”年轻的护士微笑着回答:“不会,我觉得我的病人都很可爱,他们就像小孩子一样,你对他们好,他们也会对你好,怎么会可怕呢?”记者注意到,这些患者护士虽然在聊天,但目光却时刻关注着周围患者的一举一动。
记者采访期间,病房内不时有患者前来围观。他们好奇地盯着记者,然后在护士的命令下“乖乖”离开。一位30多岁的胖乎乎的女患者看到记者,高兴地打了声“你好”,一路跟着我们到了门口。最后,她被护士锁了起来。当她看到我们离开时,她看起来像个孩子一样悲伤。
黄宇是温州康宁医院的护士长,1999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工作11年。她负责的病房既有十几岁的孩子,也有40多岁、50多岁的中年人。黄宇说,人们刚开始工作时都会有点害怕。一些新护士经常躲在医生后面。后来和病人接触久了,就慢慢习惯了。在这里工作时,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个别患者可能会突然发作,砸东西、打人等,为了防止其伤害自己和他人,必须尽快制止。黄宇说:“现在医院最大的困难就是病人多,医护人员少。节假日期间,工作人员比较少,这个时候我们会很担心出现突发情况。”
尽管大多数患者大部分时间都很安静,但也有一些愤怒的患者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精神科医生和护士每人每月有60元的补贴,这被私下称为“殴打费”。这句带着戏谑语气的话语,也充满了悲伤。医护人员每天都会接触精神病人。医护人员遭遇精神疾病发作是常有的事,受到伤害的几率也很大。不过,这些医护人员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解。一位一线医生表示:“每天被关在医院里,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对于正常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他们需要别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困扰精神科治疗的两大因素:医疗资源不足和社会偏见
根据卫生部的规定,精神病人与医护人员的比例应在1:0.4至1:0.5之间,这意味着每100名患者需要40至50名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温州市远未达到这个标准。在民康、康宁两大精神病医院,一名医生往往要负责十、二十名病人。民康医院8个病区有70、80名病人,但医生只有两名。他们都是已经退休、被医院重新聘用的老医生。
温州市精神科防治办公室主任蔡文祥表示,温州高校目前没有开设精神科专业。有些精神科医生是从临床医学、内科转来的,专业性不够。人才缺口巨大。
此外,封建迷信和社会偏见也是阻碍精神病人康复的关键因素。很多人称精神病人为“疯子”,这是错误的。精神病人更准确地称为病人。他们患有精神疾病,有时无法控制自己,行为异常。社会公众不应歧视、恐惧他们,而应该关心、关爱精神病人,促进精神病人康复。
在温州一些地区,一些家庭观念落后,家人生病时不送去医院治疗。他们也认为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2008年,蔡文祥来到瑞安,在当地村庄发现了一名30多岁的女患者。当时的情景让他至今都难以忘怀。这个女人的手脚上都戴着铁链。她连裤子都没穿。她直接在地上大小便和小便。她睡的“床”是由三张凳子拼成的。蔡文祥立即将患者带回温州,并接受了三个月的免费治疗。今年蔡文祥再次前往瑞安看望她。女病人就跟正常人一样,衣着整洁。她不仅会洗衣做饭,还会摘杨梅。
温州康宁医院精神科主任李方民表示,精神疾病病因不明,很难彻底治愈。控制病情的唯一方法就是尝试控制它。目前医院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工业娱乐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只要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90%的病例都可以治愈出院。但仍需及时随访,防止复发。
“精神病人的康复是关爱的事情,如果家人和社会多一些关爱,精神病人就更容易早日康复。”正如李方民博士最后所说。
温州社会发展竞争激烈,精神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蔡文祥主任介绍,温州社会发展竞争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日益增大,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据浙江省2001年9月至12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15岁以上精神障碍人群中各类严重精神疾病的时点患病率和终生患病率分别高达19.7%和23.38%。据此估算,目前温州市约有精神病患者12.52万人至14.86万人。截至2009年底,温州市有精神病医院6所和综合医院4所,核定床位1250张,实际开放床位2076张。177名精神科医生。温州的精神卫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精神病人日益增长的住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