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养生的方法(静坐养生功法)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练习冥想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健身效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饱受疾病困扰。他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坚持打坐养生,以至于“半夜盘跏趺坐,妇人呼唤夫人不应”。这样他就能祛病延年,最终安享晚年。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这样描述自己的禅修经...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练习冥想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健身效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饱受疾病困扰。他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坚持打坐养生,以至于“半夜盘跏趺坐,妇人呼唤夫人不应”。这样他就能祛病延年,最终安享晚年。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这样描述自己的禅修经历:“方法很简单,但日久不衰,就会成为深奥的功夫。二十天,你的精神就会不一样了,你会感觉肚脐下面、腰部和脚部很热。”“明朗明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修行禅定,颇有成效,直至晚年仍精力充沛。他在《看钟》诗中说:“六十岁身体强就好,六十岁爬山不用搀扶”。当他年近九十时,他高兴地在《戏遣老怀》诗中写道:“我九岁了,身体强壮,冥想的健身效果清晰可见。

那么,应该选择哪种冥想方法呢?禅宗的七支坐法是最常用的。老少皆宜,效果显着,方便易行。所谓七支坐法,就是四肢的七个要穴必须摆到位。此坐法又称莲花坐法,俗称盘腿坐法。方法如下:首先放置坐垫,双脚盘坐,即盘腿。初学者如果不能做双莲花,也可以做单莲花。或将左足置于右腿之上,谓之如意坐。或将右足置于左腿之上,名金刚坐。其次,脊柱要挺直,使脊柱的各个关节像算盘一样直立,但不要用力过大。然后,将左右手置于肚脐下三寸的丹田前,双手手掌朝上,右手手背平放在左手掌上,两拇指轻轻相触。这就是禅宗所说的“结印”。这个手势称为“三摩地手印”,也叫“三摩地手印”,使人更容易进入静止状态。同时,左右肩部要稍开,使其平缓适度,肩部不可塌陷;头要正直,后脑勺稍向后收,前颌后缩,眼睛微睁,似闭或开,视线随意确定,可做34次距离您座位前方几米,但您需要视而不见或稍微闭上眼睛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最后用舌尖轻轻舔一下上颚,就像婴儿熟睡一样,然后就可以进入冥想状态了。

静坐养生的方法(静坐养生功法)

每次冥想结束前,应先将手掌相互搓热,产生热感,然后用手掌轻轻揉搓面部数次,用手指将头发从前往后梳理数次,然后双手叠放在手掌上。面朝内,手背朝外。将其放在肚脐下方三英寸处。3到5分钟后,慢慢睁开眼睛,离开座位,活动一下手脚。

初学者学习打坐养生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最好在晴空万里、月圆之时打坐,但天气不好时不宜打坐,如暴风雨、雷雨天气等。饭前饭后1小时内不宜静坐,以免妨碍消化或分散注意力。打坐前应洗净,穿宽松的衣服,摘下手表、眼镜、饰物等,以利气血运行。冥想宜选择清洁、通风良好的地方,但不要让风直接吹在身上,防止外感风寒。冥想的地方要安静,没有任何设备,以免干扰,光线不宜太暗。太暗的话容易犯困,光线不宜太亮。如果太强,你就容易变得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室温过冷时,应包住膝盖和后脑勺保暖。即使大热天静坐,也不宜裸露膝盖。大多数新手不能双盘,所以最好是单盘。做单莲花式时,需要加垫子。坐垫的厚度取决于您的身体状况。舒适永远是原则。坐垫的软硬度要适中。刚开始学习冥想时,不必强迫自己坐太久。每次只需10或20分钟,然后逐渐延长。

如何解决冥想中的问题,是每个修行者都应该学会处理的问题。

刚开始打坐的人,常因不习惯而精神紧张、肌肉僵硬,无法很快进入静止状态。你可以在嘴里默念“松”字,并将声音拉长三倍。同时,你也应该在心理上提醒自己从头到脚放松,微笑。不要感到寒冷或僵硬。

对于注意力过于分散、短时间内难以静止,又想尽快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的初学者来说,“外耳发声法”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法是静坐听有规律的外在声音,如溪流声、山中瀑布声、风中的钟声、寺庙里的梵歌声等。这种状态轻松、自在、悠闲,你会逐渐感觉到声音变得更长、更甜美、更轻盈。坚持冥想几次后,你会在冥想中的某一天的某个时间突然进入寂静,不再听到任何声音,甚至可能感觉自己的身体不存在。这正是儒家所说的“坐忘”,道家的“极静深沉”,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宁静。无论这种现象持续多久或多短,都应该被视为一种冥想养生的好现象。随着冥想浓度的增加,这种现象的持续时间会逐渐延长,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

另一种方法是“鼻呼吸法”,也叫“安盘正念法”。方法是静坐时注意呼吸的出入,使意念与呼吸协调为一,即“心与呼吸相依”。这时候要注意数数、调整、听呼吸。慢慢地吸气,慢慢地吸气,快速地吸气。在调整呼吸的同时,聆听自己的呼吸、脉搏和心跳。继续这样做,直到呼吸一百次。一千个呼吸就够了。此时,出息、入息的长短、轻重、冷热、有无,心中应清楚知道,“皆知”。随着呼吸的进行,逐渐由粗重转为细匀,直至趋于有或无。薄如游丝,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呼吸,即化为道家所说的“胎息”,身心进入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即拥有了真正进入了全神贯注的状态。

冥想初期,身体不同部位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冷、热、酸、麻、肿、痒、痛等,其中以腿部和背部最为明显。因此,有些人很担心,认为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其实,这是正常的,应该算是一个好的现象。首先,如果双腿不习惯盘坐,背部不习惯直立,酸痛、麻木的感觉就会很明显。随着坐次数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你会逐渐适应。同时,人体的经脉遍布全身。凡有疾病潜伏的地方,经络就会停滞、堵塞。当人打坐的时候,气机就会启动,沿着经络运转。当遇到郁结时就会受到攻击,人就会产生各种感受。俗话说“有痛就不痛,有痛就不痛”。直到气流畅通之后,这些感觉才会消失。这也是一个自愈疾病的过程。修静者只要明白道理,持之以恒,很快就会取得初步的健身效果。

初学冥想的人在冥想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昏昏欲睡。针对这种现象,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要么进行适度的运动;意味着分散;或观脐中有一红光点,自下而上,蔓延至头顶。或用尽全力喊“呸”;或捏住双鼻孔,屏住呼吸,最后从鼻孔喷出。出去。以上方法,禅修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初次学习打坐时,应避免“气沉丹田”的错误观念。清末以来,由于太极拳在太极家族内部的盛行以及各种武侠小说及相关影视剧中的夸张,所谓“气沉丹田”的太极拳练习原理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有些初学者一坐下来打坐,就错误地试图将呼吸之气引向丹田,希望“气沉于丹田”或“意守丹田”。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呼吸能量与人体气机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同时,人体的气遵循经络,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很难用意念来控制。而且,冥想的时候越是想要抓住某样东西,就越是抓不住,这样只会增加忧虑,只能让精神更加紧张。与禅修的初衷相悖,但老子的“无为而无为”,更符合禅修养生的真谛。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