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中先抑后扬更让人喜欢的句子(交往中先抑后扬更让人喜欢吗)

宿舍楼后面停着一辆破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天晚上放学后都出来玩。他们爬上汽车,在上面跳跃、玩耍。噪音使居民无法得到良好的休息。他们屡屡被禁止。针对这种情况,一位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一天,他对孩子们说:“孩子们,

宿舍楼后面停着一辆破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天晚上放学后都出来玩。他们爬上汽车,在上面跳跃、玩耍。噪音使居民无法得到良好的休息。他们屡屡被禁止。针对这种情况,一位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一天,他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你们比赛,弹跳最响的人将获得一把玩具手枪。”孩子们高兴极了,争相跳,最后获胜者确实获得了奖品。第二天,老人又来到车前说道:“今天比赛继续,奖品是两块太妃糖。”孩子们看到奖金直线下降,很不高兴。没有人奋力一跳,声音稀疏而微弱。第三天,老人又对孩子们说:“今天的奖品是两颗花生米。”孩子们纷纷下了车:“别再跳了,别再跳了,真无聊,回家看电视吧。”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正面进攻”难以实现,只有“曲线”才能“救国”。

交往中先抑后扬更让人喜欢的句子(交往中先抑后扬更让人喜欢吗)

老人开始奖励孩子们,实际上是对孩子们跳跃行为的表扬,激发了孩子们继续跳跃的热情。逐渐减少这种认可和奖励后,孩子当然会越来越不高兴,失去了表现的心情。

这个故事其实蕴含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学原理。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人际吸引力增减原理”。总体思路是:人们越来越喜欢喜欢、奖励、赞扬自己的人或物,而最不喜欢喜欢、奖励、赞扬自己的人或物。赞美看似正在减少的某人或某事。

小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单位工作。一进单位,他就决心表现出色,积极主动,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还主动要求加班。他还勇敢地接受了领导交办的一些任务,显然这对他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本来,对于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主动表达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小刚此时的表现与他真实的思想意识、态度和处世方式相去甚远,夹杂着“过度”的情绪。-表演”元素。因此,很难有长期的坚持。不久,小刚就不再抽水、扫地了。他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剔。结果,领导和同事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差,甚至比他刚来时表现不佳的年轻人的印象还要差。因为大家对他已经有了“高期望、高标准”。另外,大家一开始都认为他是在“装”,而“诚实”才是我们社会用来评价一个人的“核心品质”。

心理实验:让别人听到你的评价。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和林德邀请了许多受试者参加四组实验。其中一个受试者实际上是研究人员的助手,即虚拟受试者。研究人员安排这个假受试者参加一项实验。受试者担任这些科目的临时负责人。每次实验休息的时候,助理都会离开受试者,去研究组长办公室向他汇报。他会谈论他对其他科目、科目休息室和学习负责人的印象和评价。他们的办公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虽然两人说话的声音很低,但实验的安排很巧妙,让受试者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别人如何评价自己。

具体有四种情况:肯定——让第一组被试总是得到好的评价:假被试从一开始就用欣赏的语气说自己有多好,自己有多喜欢;否定——对于第三组受试者。对于第二组受试者,虚拟受试者自始至终对他们持消极态度;改进——对于第三组,前几次评价是负面的,但随后的几次逐渐由负面转为正面。减少——对于第四组,前几次评价是积极的,但最后几次评价逐渐从积极转为消极。

研究人员随后询问所有参与者他们有多喜欢这位助理。受试者被要求回答从-10到+10的范围。发现喜欢的平均分:第一组得分+6.42,第二组得分+2.52,第三组得分+7.67,第三组得分+7.67。四组+0.87。

你肯定别人,别人就会喜欢你;如果你否定别人,别人也会讨厌你。

研究人员认为,前两组的表现说明了人际吸引中的“互动原理”,即如果你肯定别人,别人也会喜欢你;如果你肯定别人,别人也会喜欢你;如果你肯定别人,别人也会喜欢你。如果你否定别人,别人也会讨厌你。对此,心理学家霍曼斯进一步发现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有价值时,人与人之间才会出现交往行为,人际关系才能建立和维持。

许多研究表明,人际交往中的好恶、亲近与疏远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只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愿意去接近那些愿意接近我们的人。而对于那些疏远和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也会疏远和厌恶他们。

“有情有义”和“有情无回报”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心理体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种互动原理来平衡彼此的情绪。协调人际关系。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友谊是一种互利的关系,这是友谊的基础。否则,就像单相思不是爱情,“剃光头、摘别人头是热”一样,你的热情就会被别人的冷漠所取代,双方的情感不会产生共鸣,友谊也不会建立或维持。

所以,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你想得到微笑,你必须先给别人微笑。不要指望别人为你做某事,因为事实上别人没有义务。首先要求自己接受、肯定和支持周围的人,你就会获得他们对你的爱和尊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所持的这一观点,被西方视为伦理道德的金科玉律或基本内容。确实,如果你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给别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很多矛盾都可以轻松解决。

人们最喜欢那些最初否定自己,最后变得积极的人。

此外,这个实验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了人际吸引力的“增减原理”。这些数据表明,人们最喜欢最初否定自己、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对象,明显高于那些总是肯定自己的人。从肯定转为否定的伴侣是最不受欢迎的,比总是否定自己的伴侣低得多。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最喜欢的是那些喜欢我们的程度越来越高的人,而我们最不喜欢的是那些喜欢我们的程度越来越小的人。

后来其他学者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并将这种现象称为“人际吸引力的增减原理或得失原理”。阿伦森幽默地称之为“婚姻不忠法则”;这意味着陌生人的认可往往比配偶的认可更有吸引力。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者对他的好感度逐渐降低,而前者从冷漠到赞美的突然转变却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人们的心理倾向中潜藏着对爱情不忠的可能性。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是很有心机的。他们不做任何事,也不给你任何好处,但他们尽力让你对他们心存感激。也有一些人对这种心理作用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有意识地利用了。做事虽然辛苦,但并不是吃力不讨好。

在食品店里,顾客常常喜欢排长队从一名销售员那里购买食物,而其他销售员却无事可做。有一天,店长问她有什么秘诀。“这很简单,”她回答道。“其他推销员称糖的时候,都是先装满,然后拿出来,但我却相反,先少装,称重时多加一些,随口说一句:‘我给谢谢两位的惠顾,欢迎再次光临’,这是我的秘密。”

事实上,每个销售员卖给顾客的东西不算太多,也不算太少。但如果放得太多再拿出来,顾客就会认为他是从包里拿出来的,心理上很容易怀疑秤短了。相反,如果先在袋子里少放一些糖,然后称重时再加多一些,顾客就会对销售人员产生信任感,认为自己占了便宜。

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人际吸引力增减的原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尽量避免因为自己的不当表现而把别人的印象往负面的方向扭转。其次,在形成别人印象的过程中,要避免受其影响而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